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他山之石 >> 正文

訾新建副厅长在全省普通高校教学工作座谈会暨2016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会议上的讲话


时间:2016/10/25 09:09:15 点击数: 来源:

2016年9月29日,省教育厅召开了全省普通高校教学工作座谈会暨2016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会议。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訾新建同志在会议上针对重视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作了讲话,非常值得学习领会,现节选供大家学习.

 

 

在全省普通高校教学工作座谈会暨2016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会议上的讲话
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   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
訾新建
(2016年9月29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普通高校教学工作座谈会暨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会议。刚才,几位校长对学校近年来教学工作及教学改革的特色和亮点进行了经验介绍,讲得很好,听了很受启发。在高校,人才培养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提高教育质量是永恒的主题。按理说,这个思想观点,是没有争议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要真正做到,其实是很难的。近些年,随着高校扩招,学校的数量和规模增加很快,普通高校十年间从84所增加到129所,其中本科院校从28所增加到了55所,这巨大的变化,给高校教学工作带来了挑战。教学工作是学校最基础的工作,可以说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石,必须高度重视,下大力气去抓。今天,我就高校教学工作及做好这次评审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教学工作在高校的重要意义
  (一)要从履行大学职能的高度来认识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项基本功能。在四大功能中,我认为,人才培养是本,科学研究是源,社会服务是基,文化传承创新是魂。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是大学的根本功能和历史使命。科学研究是创新知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的源泉。大学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和提供科技创新成果等社会服务,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大学传承中华民族先进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在长期办学中形成优良、独特的学风教风校风,积淀成为大学精神,也是大学彰显特色的重要标志。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首先是看这所学校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的学生优秀不优秀,看它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所作的贡献。世界上许多大学之所以久负盛名,就是因为这些大学培养了许多永载史册的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和文化名人。教学工作是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大学生专业知识的获取、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也主要是通过教学工作来完成的。教学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人才培养作为大学基本功能的本质所在,理所当然也必须把教学置于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地位,这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是大学的使命所决定的。
  (二)要从服务国家需求的高度来认识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大学集人才培养摇篮、科技创新重镇、人文精神高地于一身,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始终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同向同行。这既是大学发展的规律,也是大学使命的必然要求,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如世界各国重要的科技园区,大都依托大学建立和发展起来,其中著名的有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北京的“中关村”等等,这些大学在为园区高科技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的同时,也拓展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有些成为了国际公认的一流大学。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上一轮科技进步带来的增长动能逐渐衰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尚未形成势头,主要经济体先后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增长率下降,面临增长动力不足、需求不振、金融市场动荡、贸易投资低迷等多重风险和挑战。而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持续推进,高等教育开放和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国际国内竞争将更加激烈,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正由高等教育为主导的供给驱动变为行业企业为主导的需求驱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树立起市场竞争的意识和优胜劣汰的危机感,主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优化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于高校来说,是未雨绸缪,主动对接,还是亡羊补牢,被动应对?大家要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需求的高度,深入地思考、更深刻地认识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三)要从学校自身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围绕这个问题,我想从三个方面谈。首先,高水平大学建设对学校发展的影响。我国是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但“大而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我省是高等教育大省,同样存在着“大而不强”的情况。去年,中央提出“双一流”建设,重点要解决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目前,有的省份已经出台了实施方案,我们正在研究制定我省的“双一流”方案。这是新一轮的大学竞争和分化。受历史条件等因素制约,我省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全国39所“985工程”高校,我省没有1所;112所“211工程”高校,我省仅1所。要想在新一轮的大学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补齐短板,实现弯道超车,必须要有一流的本科教育、一流的本科教学做支撑。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对学校发展的影响。随着国家和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进程的加快,去产能、去库存,必将导致相关产业对人才需求大幅减少,直接影响到学校人才培养的类型结构,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去产能,去的是落后产能,科技含量高、技术先进、节能环保的企业还是能生存发展且大有作为的。围绕产业行业发展的变化,一方面,要主动、及早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行业景气度对学校的影响;另一方面,要大力改造传统专业,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内容,融入最新科技成果,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第三,财政经费核拨机制改革对学校发展的影响。随着省属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财政经费核拨机制的改革,财政资金的政策导向更为明显,打破了“旱涝保收”、“吃大锅饭”,按教职工编制(“人头费”)核拨基本经费的做法,引入绩效评价因素,根据在校生规模和毕业生质量核定人员经费,解决高校教师编制与基本办学条件要求相脱节问题;引入第三方机构评价,在资金分配上增加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数、综合实力提升指数、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指数等社会和市场对高校办学质量的评价结果,提高财政资金分配透明度;强化专项业务经费导向作用,强化教学质量、科研转化能力、经济社会服务能力等绩效考评薄弱环节的指标权重,引导学校主动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和办学模式,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管理绩效。这些都与高等教育的教学工作关系密切。这将迫使高校不得不从自身生存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四)要从促进学生就业、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来认识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学业关系就业,就业决定事业。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专业如果社会需求量大、教学质量高,学生不仅能学到了知识,能力、素质也会得到很大提升,就会适应市场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在就业市场竞争力就强,找工作就会容易。有了稳定的职业,今后的发展就有了基础,事业就会有很大的空间。就业顺畅,学校的办学声誉好;声誉好,学生愿意报考,就能招到好的生源;生源好,教学质量提高就有保障,会更好就业,学校的影响力就会更大。出口畅,进口就会旺,这是一个良性循环。2016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765万,成为继2013年的699万、2014年的727万、2015年的749万的又一新高。2016年我省高校应届毕业生51万,加上往届未就业学生,大学生待就业人数持续上升。同时,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由高速增长迈入中高速增长,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社会就业岗位总体减少,整体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下降,生源供需之间的矛盾已开始显现,有的学校这两年已经出现完不成本科或专科招生计划的现象,生源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面对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学校生源的激烈竞争,高校必须加强教学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社会声誉。
  二、认真解决教学工作的关键问题
  在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归纳起来,一个是来自外部的挑战,规模扩张、社会需求转变、群众期盼带来的挑战;一个是内部存在的问题,学校教学工作中教与学的问题。
  从外部看,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一是规模扩张带来的挑战。2015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40%,而我省毛入学率只有36.5%,与全国还有3.5%的差距,需要适度扩大规模。而我省高校本科校均规模已达2.3万人,专科规模1.4万人,已接近容纳极限。规模与质量是有矛盾的。伴随规模的扩大,出现了人与资源、条件、管理等方面的矛盾。教师能否保障?诚然,可以通过招聘大批年轻教师把数量提上去,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是需要积累的,绝非短时间能够上去的。教学经费能否保障?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减少,用于教育的投入也不会大幅增加,加上财政经费核拨机制改革,各方面如基建、科研等方面也都需要经费支持,这对学校增加教学投入将是个很大的考验。另外,校舍、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方面能否有效保障?教学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人事管理能否很快适应?这些都是挑战。二是社会需求转变带来的挑战。当前,产业转型升级进程加快,经济国际化、市场化进程加快,要求高校不断增强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能力。国家大力发展互联网、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产业很大程度上需要高端人才支撑。新的科技革命拓展了科学研究的领域,不同学科交叉融合加速,新的产业、新的专业分工与合作不断出现。“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河南自贸区的建设,急需一批精通相关外语、熟悉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我省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影响带动了人才需求结构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2010年的14.2:57.7:28.1已调整为2015年的11.4:49.1:39.5。但较全国三次产业结构9:40.5:50.5相比,结构仍需继续优化。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加快培养第三产业所需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新兴交叉学科专业人才,适应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国际化人才。近年来,学校专业是只增不减,或增多减少。目前,全省本科高校平均每所学校专业点为47个,专业点多而不精,没有特色。调减专业,涉及到教师课时津贴、人员转岗、招生、管理等方方面面,确实难。但要想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提升教学质量,必须下决心淘汰就业率低、市场需求少的专业,提高工作的前瞻性和科学的预见性。同时,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手段和管理体制的改革,更好地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带来的挑战。三是群众期盼带来的挑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眼界宽了、目标高了、要求严了,对公平、正义、法治、和谐的诉求多了。上大学的基本愿望上升为上好大学的热切期盼,我们拥有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与人民群众迫切需求形成了矛盾;教学过程中,教师课堂言行、教材的选用、学生实习安排,毕业答辩、考试作弊处理、学生选课、补考等都会成为学生议论或者投诉的对象,处理不好,就会成为教学事故。“一丑遮百俊”,一次教学事故或者管理上不到位给学校造成的负面影响,会超过多次的正面宣传。人民群众的期盼,要求学校必须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保障良好的教学秩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从内部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死;学生参与度低、人文教育不足、创新意识偏弱。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表现为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学关系成了: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学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
  教与学的问题,始终是大学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教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记得前不久我看到一篇文章,提到这样三个观点。一是“无用”知识的有用性。知识的有用与无用,是相对于学习阶段的目标追求。比如,大学“有用”知识,就是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得到高分,考上研究生,这是大学以分数论高低时有用。但大学生一毕业就要面对社会的选择,人文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就业技能知识,这些对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对个人将来生存、发展、终身受益的知识是有用的。个人基本素质高,就业门路就会宽。所谓“无用”与“有用”之分,大多是短期与长期之别。在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这个问题上,我们要着眼于长期的个人发展,服务于国家和社会需求,不要急功近利。二是“好学”比“学好”更重要。“学好”与“好学”有很大区别,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学”的境界:“学好”是学习中被动的接受,是为了掌握知识,是学习的一个结果,而“好学”则是学习中主动的探索,是兴趣好奇心驱使,是学习的一种习惯。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特殊的才能,我只是激情般地好奇”。他还说:“大学本科教育的价值,不是学习很多事实,而是训练大脑去思考。”钱学森之问: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人才?根子在我们的应试教育把学生原始的好奇心磨灭了。“好学”远比“学好”更重要。三是育人比育才更根本。“人才”是由“人”与“才”两个汉字组成的。人有“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讲人的素质。“才”关注的是“三力”:创造力、分析力、领导力,是讲人的知识和能力。中华文化的传统、中国教育的传统,从来都是重视“人”的传统。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源自《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说明的是做君子的条件,强调的是做人,首先要做君子,之后才是做才子。王阳明说过:“治山中贼易,治心中贼难”,说明“做人”比“做事”更难。《大学》开头便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讲的是大学的目的是育人,是人的道德,是人的善。因为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我们高校培养的人就应当是既有知识,又要有能力,更要有良好的个人素质。这三个方面要有机融合在一个人身上。
  现代社会的发展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呈爆发性增长,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使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突破了时空局限,大学的学习方式出现许多新特征,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终身学习等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大学教师教的方式、学生学的方式都发生了变革。我认为,要统筹好教与学的问题,需要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发展为目标。
  以教师为主导,就是要体现在教师精心备课、制订合适的教学目标、调控和组织课堂、调动和激发学生兴趣等方面起主导作用,更多地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扩大学生对课程、专业的选择权,更多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参与到教学评价中,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多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课堂为主阵地,就是发挥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作用,不仅要把教书育人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而且要注重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逻辑的严密性,解决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加强师生互动和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此外,发挥好图书馆、校园网、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加强师生课后的谈心交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及心理。虽然现在教师与学生物理空间距离扩大了,但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缩短了时空距离,手机微信、QQ随时随地都可以与学生交流。以发展为目标,就是服务国家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大学培养的人才在关键时刻要能够顶天立地,国家需要的时候能站出来、用得上。大家注意到没?9月15日,天宫二号发射时,北京航天飞控中心现场总调度戴堃是86年出生的人,今年不满30岁,飞控中心人员平均年龄也只有31岁。而当年杨利伟飞天时,飞控中心全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家,这是时代的发展,彰显了大学的使命。学生全面发展,就是我们培养的人才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格健全,品德高尚,能为自身今后工作、生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终身受益于所接受过的高等教育。通过这些教与学的改变,最终要使教师教得认真、科学,学生学得主动、自觉,让国家整体收益,让学生终身受益。
  三、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高校的中心地位
  近年来,我省高校教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从总体上看提高很大,通过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开展教学评估,有力地促进了学校领导对教学工作的重视,教学投入有所增加,教师敬业精神增强,教学秩序比较稳定,学生的素质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质量工程也好,教学评估也好,都只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并不是教学工作的全部内涵,一些妨碍和影响教学工作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学校领导对教学工作精力投入不足、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教师精力投入不足、学生对学习投入不足的现象在某些学校不同程度还存在。我们必须正视问题,增强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深入分析教学形势,提高思想认识,采取有力措施,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的中心地位,把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
  (一)领导要重视教学
  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不仅校长要重视、分管的校长要重视,学校党委书记和党委的其他同志也要高度重视教学工作,支持校长、分管校长和教务部门同志的工作。要统筹学校的各项工作,把主要精力真正投入到教学上,把质量意识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学校要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领导班子要定期研究教学工作,学校领导要经常深入课堂、深入基层,广泛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掌握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困难,解决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应当承认,我们的校长,绝大多数都是知名的专家教授,在学术上都很有造诣、很有地位,但不少校长在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方面研究、积累不够,这对治理好学校是不利的。既然当了校长,主要精力就应转移到谋求治校方略上来,由科学家、学术权威向教育家迈进。只要教学工作在学校领导脑子、心中占据中心地位,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中的一些难题和矛盾就能更快更好地得到解决,加强教学工作才能得到真正落实,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任务才不会落空。
  (二)经费要投入教学
  随着教育经费占GDP4%目标的落实,高校的办学经费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学校要进一步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切实把教学工作作为经费投入的重点,确保新增经费优先保证教育教学需要,新增生均拨款优先用于学生培养,新增教学经费优先用于实践教学。要加大对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实验实习、教师培训等方面的投入。现在是终身学习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很快,教师培训、学术交流、出国访学、学历提升不舍得投入,教师传授学生的知识就会陈旧,跟不上时代步伐,培养的学生质量就保障不了。教师课时津贴提不上去,教师就没积极性多上课、上好课。教研室主任没有工作补贴,教研室没有业务经费,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就难以保证经常性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学水平就没有保障。实验仪器设备不增加不更新,多名学生共用一套设备,校外实习经费不足,学生的实践动力能力就提高不了。图书资料陈旧、宽带网络不畅通、教学管理平台落后,教学质量怎么提高?因此,学校要对教学质量有关系的投入重点保障。同时,赋予院系等基层教学组织及广大教师经费使用的自主权,更好地调动基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教师要潜心教学
  当前,高校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数量增长很快、教学能力和水平需要提高;存在重科研轻教学、教师考核评价中教学重视不够;教授不愿给本科生上课,老教师传帮带机制不健全;个别教师教学言行不当,学术不端行为还有发生,这些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首先,教师要有师德修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所学要为世人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的引路人。教师是除家长外,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最大的人。师德应成为教师的立身之本。良好的师德师风,则是一个学校的立校之本。教师要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首要职责,担负起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神圣使命,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学校要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作为教学基本要求,树立正确的育人导向,对在课堂传播违法、有害观点和言论的,依纪依法严肃处理;对有违反学术准则、违背学术诚信的学术不端行为,要严肃查处,维护良好的教风学风。第二,教师精力要用于教学。人才培养是学校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主业。所有教师都必须承担教育教学工作,名师要为大学生上课。过去名师大家都给本科生上课,学生不仅从他们那里学到了知识,也学到了治学和为人的真谛,学校要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鼓励更多地名师大家上讲台,把教授为本专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明确教授、副教授等各类教师承担本专科生课程、研究生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课时要求。学校要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状况,注重教学科研相互促进,把教师积极性更多引导到教学上来。第三,青年教师要加强培训。青年教师是教书育人的生力军,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要大力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建立健全岗前培训制度,对新上岗的青年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技能的系统培训,培训合格的青年教师才允许上讲台。今年,国家启动了高校新入职教师国培项目,委托河南师范大学培训200名新教师,要求脱产培训20天,小班化教学,分四期,每期不超50人。今后省里面还将实施省级培训项目,学校也要相应建立校级培训制度。要加强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把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使青年教师能够尽快熟悉教学的各个环节,尽快成长起来,站稳讲台,站好讲台。第四,教学激励约束机制要健全。考核激励是导向。有效的教学考核激励机制,能够引导教师专心教学。学校对教师考核评价要突出教育教学业绩,严格教育教学工作量考核,加强教学质量评价,多维度考评教学规范、教学运行、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获奖等教学工作实绩。实行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提高教师教学业绩在校内绩效分配、职称(职务)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充分调动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让他们潜心教书育人。
  (四)管理要服务教学
  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和决定着教学质量的水平。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高教学管理服务水平,提高教辅后勤保障水平。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学校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教辅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都要服从服务于教学。无论是管理干部,还是工作人员,都要更新管理观念,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为他们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倡导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使教师从过多过苛的要求、僵硬的考核、繁琐的表格、后勤的烦恼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轻装上阵,专注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轻松、融洽的学习环境和充满情感沟通、人文关怀的氛围中专注学习。其次,提高教学管理服务水平。适应变化的新形势,按照教学规律和特点,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的每个环节,比如课堂纪律、考试纪律、违纪学生处理等,实现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依法治学。规范教师社会兼职和校外活动,促使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引导教师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规范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强化主动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规范学生的行为,严肃学生纪律,促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风。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先进的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效率。第三,提高教辅后勤保障水平。学校的基本建设、图书资料、实验建设、物资供应、日常维护、财务管理,都要围绕教学这个中心,满足教学工作需要。学校的食堂、宿舍、商店、浴池,校医院,要满足师生员工的生活需要,不以盈利为目的,解决教职员工的后顾之忧。要通过加强与教学工作的协调,制定符合教学特点的管理办法,清理不合理的规定,简化办事流程,提高信息化水平,健全内部运行机制,不断提高教学服务保障水平。
  (五)组织机制要保障教学
  建立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基层教学组织是高校有效开展教学工作,实现教书育人的最基础、最根本的教学单位,可以说是联系教师与学生、落实教学工作的最后一公里。“行百里者半九十”,教研室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学校教学工作整体水平的高低和教学质量的好坏,可以说是学校整个教学工作的基石。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一个连作为教学主阵地的课堂教学都搞不好的学校,怎么能谈得上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提高教学水平,必须首先抓课堂教学质量;抓课堂教学质量,必须首先抓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这是教学工作最为关键的环节。基层教学组织的中心工作就是教学工作,要进一步明确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的职责定位,加快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教研室各项工作职能。各高校要从本校教学工作实际出发,选好配强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采取有效措施,引导激励他们积极做好教研室工作。要加大教研室建设经费投入,为教研室配备教研活动用房和必要的办公设备,为教研室开展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与环境。教育厅准备出台一个加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提高教学水平的指导意见,高教处正在调研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意见。
  四、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宏观上讲,它涉及教育思想、教育价值、教育目的等根本性问题;从教学这一特定范畴来讲,它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及结构调整、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师队伍、教学评价等内容,是由这些相互关联的内容组成的一个有序的系统。我想强调以下几点:
  (一)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上世纪末,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就提出“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是先导”的高等教育改革思路。新的历史时期,教学领域中的思想观念的改革,主要集中在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在这个问题上,要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我省除少数高校培养适量的基础性、学术型人才外,大多数高校应加大力度培养多规格、多样化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二是怎样培养人?在培养过程中,要改变“三重三轻”的现状,做到“四个更加注重”:即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专业轻人文的现状;在专业设置上更加注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科学知识、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融合,在教学方法上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社会合作上更加注重用人单位的参与,着力培养具有较强岗位适应能力的面向地方、面向行业企业的高素质人才。学校要结合实际,树立形成与学校办学目标相适应的新型教育理念,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思想基础和不竭动力。
  (二)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决定着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今后一个时期,要通过改革教育思想和观念,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实践教学比重、推进协同育人等方面的改革,加快建立起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具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在不同地区和行业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东、中、西部差异很大,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培养多种层次、多种类型、多种规格的人才去满足社会需要;同时,学校的办学基础和办学条件也有差别,不同学校实际上承担着不同的培养任务。因此,各高校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和自身条件,科学定位,自主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出受社会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人才,创出学校的声誉和特色。
  (三)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高校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快建立有效的专业退出机制,推动形成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高校在新设置学科专业时,要坚持增量优化,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瞄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瞄准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对现有学科专业格局,要坚持存量调整。高校设置学科专业不在多、不在全,而在特、在强。事实上,世界一流大学中没有一所能覆盖所有学科专业,按美国教育部学科专业目录统计,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的学科覆盖率分别为54.2%、62.5%、70.8%。而我们的不少高校往往盲目追求所谓“综合性”、“全科式”发展,这是值得反思的。2018年我省将实施高招考试改革,录取原则是专业+学校,与以前的学校+专业是一个大的变革,不再分文理科,增加3科选考成绩,这将会使考生从以前的选学校转向选专业,学校批次间的竞争也将转向专业大类间的竞争。因此,高校要围绕办学定位和市场需求,制定学科专业建设与调整规划,构建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聚焦重点和优势,压缩“平原”,多建“高峰”,集中建设好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群,打造并不断增强集群优势,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提高综合实力,以特色增强核心竞争力。
  (四)要探索和实践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有法,教学活动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有一定的法则和模式,有着一定的基本方法。例如我们强调的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等,是教学中要注重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学有法,就在于此。教无定法,是教学的模式、方法、技能等,不是机械的、教条的,而是灵活多变的,富有个性、充满灵性的。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根据教学内涵、学校条件、教师特点,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根据学情合理的使用、选择适用于学生的方法。不同的学情、环境、条件等,在差不多相同的教学内容所确定的教学目标不一定相同,教学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贵在得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灵魂,是教师将各种教学方法、手段、技巧等恰如其分、灵活巧妙地应用于具体的教学情景中。教学有法是教无定法的前提,教无定法是对有法的升华。从无法到有法,这是进步,从有法到无定法,这是突破,从无定法到创新法,贵在得法,这是飞跃。目前,有的高校仍然延续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的高校课程多但挑战性不足,有的高校课堂越来越大,公共课动辄上百人,互动讨论难度比较大。要改革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广泛吸收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更多地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推行“翻转课堂”,让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教学全过程中得到激发和鼓励。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和交流,运用互联网、微信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多互动学习的机会。教师要因材施教、知人善教,注重挖掘和培育学生的内在潜质,使各种类型学生能够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育校园创新文化,树立创新标杆,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交流和实践活动,使崇尚创新成为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五)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教育方式、学习方式都带来了一次革命性的变化。高校必须适应信息技术的变革,从以前简单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转向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信息化推进教育教学的现代化。“十二五”期间,国家提出建设“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经过这几年的建设,我省基本硬件和基础设施已建好,主要问题是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建设、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的提升。高校要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借助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推进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推进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现代化,提高教师信息化运用能力,使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支持高校建设一批在线开放课程(慕课),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按照教育规律和课程特点,推动多媒体教学,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传统教学中解决不了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仪器设备共享系统和数字化图书馆等,加快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的进程。今后,信息教育技术的应用应当作为学校办学水平、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评价内容。
  (六)要完善科学的教学评价制度
  考核评价政策是“指挥棒”,对于调动学校、教师、及其他方面重视教学工作、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教学评价政策引导的好,领导的精力、经费的投入、教师的重心、资源的配置都会向教学转移,教学为中心的地位就能得以保障和巩固。政策引导的不好,教学为中心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一是要立标准,抓规范。标准是尺度、是要求、是底线。分三个层次制定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国家层面,教育部将制定本科各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定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和专业学位基本要求等;省层面,教育厅、行业部门(协会)要联合制定相应的专业人才评价标准;高校层面,各高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本校实际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二是要抓评估,促建设。评估是政府转变职能、加强宏观管理、保障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学校发现问题,加强建设的有效手段。要健全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按照“管办评”分离的原则,建立以高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估制度。新的高校教学评估工作已启动,这一轮的评估体现了很好的政策导向。根据学校的不同类型,分别设计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对新建的本科高校实行合格评估,对参加过评估的高校实行审核评估。合格评估结论分为“通过”、“暂缓通过”和“不通过”三种。审核评估不分等级,注重体现以教学中心的导向。从已经评估过的学校看,效果很好,发挥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学校要认真加以落实。从质量评估标准看,有“五个度”:即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办学资源特别是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的支撑度,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适应度是目标,达成度是表征,支撑度是条件,有效度是机制,满意度是归宿。这是我们评价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要正确把握和运用的。三是要重绩效,论奖惩。有了标准、有了评估,就要有奖惩。奖励好的,可以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和标杆,有一个正确的导向。惩罚差的,可以有效约束其行为,激励他们向好的榜样学习。对教学质量好、就业质量高、办学绩效突出的学校,将加大奖励和支持力度;对教学质量差、就业率低、绩效不明显的学校,在经费支持、招生计划、项目立项等方面予以缩减。对初次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全省同类专业平均就业率的专业,逐步调减招生计划,这项政策已连续执行了几年,效果不错,以后还将坚持下去。去年,省财政经费核拨机制改革也加强了绩效权重,坚持了奖优罚劣的指导思想。今后,还将重视教育效能增值性评价。学校由于建校历史、地理位置、经费投入、学生来源、政策支持等各方面的差别,造成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出的人才有所不同。但只要努力,加大教学投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对学生培养的增值效果就会体现在学生的成长和高质量就业之中。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学校的管理水平、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等在一定时间内得到提升,教育效能明显增值,这样的学校也应该奖励。国家倡导高校要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差异化竞争,特色发展,就是这个道理。
  五、注重教学成果的推广应用
  为鼓励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积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深入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从1989年起,国家决定开展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授予在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做出突出贡献,取得显著成就的集体和个人。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四年一届奖励,至今已连续开展了七届,已被视为与国家科技成果奖励并列的国家级奖励。我省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3项,同时评选表彰了一批省级教学成果奖。这些成果展现了我省在教学建设、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体现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水平,也孕育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专业、精品课程、优质教材、教学名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截止目前,我省共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点131个、精品课程192门、规划教材259部,教学名师15人,实验实践教学中心基地52个。教学成果奖励工作的开展,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调动了广大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积极性,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教学成果奖评奖不是目的,关键是推广应用,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能评完奖,就束之高阁,万事大吉。一是要加强实践应用。教学成果不仅要在本校用,还要在校外用,努力拓展到省外、全国用,使本省有受益,外省有影响。教学成果要能够物化到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量化到特色专业、精品课程、优秀教材、教学名师等数量成果上,最后显现在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上。教学成果也只有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发现问题,通过实践—理论—再实践,不断地总结完善,提高教学成果的水平。二是要加强推广交流。教学成果奖都是经过实践检验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成果,可为其他兄弟院校提供很好的范例和可咨借鉴的经验,省去对类似这方面成果的摸索时间和重复劳动。因此,我们要加大教学成果在全省高校的推广应用,通过组织成果交流现场会、专题研讨会、汇编优秀成果集、建设电子资源库等多种形式,宣传推广经验做法,发挥成果奖的示范辐射作用,提高成果奖的受益面。三是要使教学改革研究常态化。只有教育的科学,才会有科学的教育。要坚持和完善国家、省和学校三级立项建设与奖励体系,引导高校广大教师和管理工作者深入开展教学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教学改革中的基础性作用,使教学改革研究的立项、鉴定、奖励工作常态化,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六、坚持教学成果奖的正确导向
  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作为教学领域各项成果的最高奖项,是教学领域奖励中的金字招牌,代表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水平。做好评审工作,对发挥好教学成果奖励的正确导向作用至关重要。今天的会议既是成果评审会,也是经验交流会,更是工作推进会。各位专家一定要充分认识教学成果奖励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评审要求,严格评审程序,坚持评审原则,严肃认真,客观公正。在这里,我对评审工作强调三点。
  一是要突出一个重点。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重点奖励具有创新性和推广应用效果好的成果。要注重实用性,针对影响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突出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具有创新点和应用推广价值。
  二是要体现二个优先。在同等水平情况下,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对长期从事公共课、基础课和实验实践教学的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取得的成果可优先获奖;对发表有高水平教学论文,在教育教学中广泛运用的成果可优先获奖。
  三是要坚持四个原则。第一,要坚持评审标准。根据教育部奖励文件精神,我们制定了《教学成果奖励办法》,对教学成果的内涵、条件、奖励标准、评审程序等做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今年还制定了评审指标体系,提出了有关量化的具体要求,这是开展评审工作的主要依据。在参评的六大类项目中,综合研究,要侧重于从全省宏观战略高度研究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问题,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侧重于对人才培养机制进行综合改革,结合学校办学优势和特色,分层分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改革,要侧重于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注重整体优化和实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教学改革,要侧重于改革和完善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保障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要侧重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育教学管理,要侧重于构建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评价监控机制。各位专家要按照奖励办法,从成果主要内容、创新点、所要解决的问题及应用推广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客观评价。要着重考察成果的适用性、创新性、导向性和示范性。
  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要集中展示近年来我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特色与成效,具有面上示范推广价值,代表我省各类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最高水平。特等奖还要参加答辩,专家们要对照标准,严格把握。
  第二,要严格评审程序。今年评审程序,增加了网络评审。往届由于会议时间短,评审任务重,专家们都很辛苦。为减少专家的工作量,同时增加每项成果的评审专家人数,使评价更加准确和客观,我们增加了网评程序,这也是国家教学成果奖评审的做法。8月17至25日,我们组织了294名专家分20个组对申报的302项成果进行网评,每项成果网评专家都在12-17人。网评专家都是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教学管理实践、主持过省级以上教改项目或质量工程项目,教授职称,由学校逐级推荐上来的。网评采取回避原则,专家不能评审本校成果。评审起评分为70分,最高分不超过95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取最终平均分排序。网评过程全部保密,没有发现透漏一名专家信息。总体来看,网评专家的工作是认真的,网评结果是客观公正的,每项成果都给出了优缺点,最高分是92.21,最低分71.07,90分以上仅有4人。因此,我们研究,尊重网评结果,坚持末位淘汰的原则。
  第三,要体现分类指导。这次申报的评奖成果,层次不一,类别较多,既有本科教育,又有高职教育;既有普通教育,又有成人教育;既有公办学校,又有民办学校。评选工作要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不同类型的成果,分类评议,差别竞争,体现分类指导,体现各类成果特色。我们感到,要想体现分类指导,就应该有分类评价。这两年新建本科院校陆续要迎接教育部合格评估,评审时也要注意适当倾斜。今年,刚刚新升本的河南财政金融学院等3所学校的成果,由于立项时研究的还是高职方面,所以放到了高职组,也向大家说明一下。这次评审分为六个评审组,四个本科组,二个高职组。评审时,获奖成果要能兼顾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教学改革的各个领域、教学成果的各种形式。
  第四,要确保公平公正。各位都是来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领域的专家,要克服学校本位、个人感情以及专业背景的局限,排除人情风等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从全省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局出发,对教育厅负责,对专家本人负责,对广大教师负责,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评审。在具体评奖过程中,大家要发扬民主,各抒己见,充分沟通,客观评价,最终要评出水平,评出导向,评出和谐。

上一条:结构问题是课程开发的关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