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心理健康  >  心理测量  >  正文

近两成受访大学生有过自杀念头 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

阅读次数:次  来源:

东南网-海峡导报12月20日讯 (记者 骆余民 陈洋钦/文张向阳/图)12月14日晚上7点半左右,厦大漳州校区凌云1号楼,一名历史系大二女生从4楼走廊坠楼殒命。日前,漳州警方已经排除该女生他杀 可能性;12月15日早晨,泉州仰恩大学发现新区宿舍楼下躺着一具学生尸体,疑似学生跳楼自杀。

  相关新闻:厦大漳州校区人文学院大二女生坠亡 死因正在调查

  他们都是90后的大学生,他们都处在花样年华,就这样“义无反顾”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们是怎么了?

  日前,记者对100位厦门的90后大学生做了随机调查,发现其中有近两成人曾有过自杀念头。心理专家指出,90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近两成受访大学生曾想过自杀

  日前,记者对100位在厦门高校就读的90后大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显示,19%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曾经考虑过自杀,而在这部分人群中,有1/3的人还曾经为自杀做过计划。

  谈及上周发生的两起坠楼事件,77%的受访学生表示 “并不惊讶,已经‘见怪不怪’了”,而只有23%的受访者表示,听到消息后很震惊,对出事的同龄人觉得很惋惜。

  同时,受访学生中,近八成的人表示曾经遭遇过令自己困扰的心理问题,而其中近六成人表示,在遭遇问题时,是通过 “外力”解决的,而这些“外力”主要包括了向亲人、朋友倾诉等。

  困扰主要来自学习、人际和情感

  那么,困扰90后大学生的问题,主要是哪些方面呢?

  厦门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危机干预热线一位负责人总结说,从该热线接听到的大学生咨询电话来看,困扰大学生们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分别为学习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和情感问题。

  首先,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90后大学生能够比较好地理解“责任”的概念,敢于承担责任,因此,他们的学业、就业压力并不小。

   其次是人际交往障碍,这一点可能是90后大学生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心理障碍。由于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关爱中成长,使他们缺乏与同龄人的直接接触和磨合的 经历,离开父母进入高校后,面对人际之间的摩擦,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人,就容易受到影响。此外,有些人还存在一定的社交恐惧,如害怕与人接触、害怕在公共 场合说话等。

  第三,则是情感问题,90后对于早恋的问题显然更加开放,虽然他们的感情经历看起来更加丰富,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再为情所困。感情始终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旦出现波动很可能会对其造成不小的伤害。

  该负责人也希望社会在分析90后心理状况的同时,能够找到更好的处理方法帮助90后顺利地度过心理危机期,而不要轻易地给正处在危机期的人“扣帽子”。

  90后更愿意面对心理咨询师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个好现象,和80后的大学生比起来,90后的大学生在遇到困扰时,更愿意和心理咨询师聊天。

  在采访中,一些高校工作人员的感受,也印证了心理咨询师们的观察。厦门一所高校一位曾经担任过辅导员的老师告诉记者,近两年来,其能明显感觉到,到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咨询、求助的学生增多了。“以前提供心理咨询的地方冷冷清清的,现在人越来越多。”

  “我接线的时候,平均一天可以接到七八个电话吧。”厦门大学心理咨询与教育中心一位接线员说,该中心面向的是该校学生,另外感觉打进电话的女生会比男生略多一点。

  嘉宾议事

  身体发育早 心理发育却滞后

  王永红(福建省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现在90后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教育目前出现了一些问题,家长的溺爱,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更多关注孩子的成绩,忽视了品德意识。

  被溺爱的孩子自我意识比较重,对其他人的认同意识比较弱,他们缺少良好的跟人沟通模式,只会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跟别人合作。

   他们还是处在青春期后期,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比较差。青春期后期的孩子的情绪爆发性非常大。青春期孩子有这种特性。人生中有两大时期,即青春期和更年 期,情绪容易暴躁。家长和学校往往忽略了培养青春期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青春期的孩子就会采取比较极端的方式处理事情。

  90后的孩子身体发育状态比较快,他们在性方面早熟,对恋爱比较早熟,但恋爱观不成熟,没有良好状态时,就很容易暴躁。他们身体发育早,心理发育滞后,处理问题方式、人际交往方式方法不成熟。

  这让现在90后青春期的孩子,常常会采用偏激的手法攻击别人,或攻击自己,也就是袭击他人或自杀。这些跟外部原因也有关系,现在外部社会要求比较高,孩子们的压力也比较大。

  关于这一点,家长和学校老师都要普及心理健康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不要只注重学习,培养他们完善的个性,教他们如何面对问题,提高他们的情商。

  早期积累的问题大学集中爆发

  戴仕梅(厦门美丽心灵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对于大学生出现的问题,采取极端行为等,其实在教育早期就存在很多问题,并不是大学才有。

  对于怎么处理情感方式、人际关系,这些在大学以前就缺少教育,大学生到了大学之后,没有人管束、引导他,就会迷茫,然后采取极端手段发泄。

  在大学里面,内心的生活目标暂时迷失了。他们在进入大学后,发现考入大学的那个目标达到了,然后并没有到达人间天堂,反而会陷入空虚、无意义感之中,感觉读书没有乐趣。

   这也折射出早年的成长历程,不管是学校、社会还是家庭,不应该简单地关注他的成绩,更应该全面去关注其身心健康。其实这些,早期就隐藏着没有爆发出来。 但到了大学,突然脱离了家长的管教和约束,这些孩子心智又相对幼稚,没有家长的指导,没有家长帮他们解决问题,这些问题就凸显了,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生偏 激行为。

  现在很多家长什么事情都帮孩子处理,孩子只要专心去学习。但孩子到了大学就不行了,只有学习能力,其他能力就有缺陷。于是遇到问题,他们就没法像20多岁的大学生真正去处理问题。

  这跟早期家长忽略培养他们应对危机的能力有关。所以,除学习以外,家长要学会放手让孩子独立去应对问题。

  社会和学校应该善于引导孩子去面对压力与问题,要给这些孩子补上心理课程,要加强这一块的教育。

  立场

  要教孩子学会做“第二”

  星一(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任何孩子的行为都不是单一造成的,家庭、社会、学校、个人的压力都有。 90后更容易偏激

  家庭要教育孩子学会面对压力,学校要教育孩子怎么抗压。现在很多家庭就光跟孩子讨论自杀,告诉孩子别去模仿。但是孩子心里还是有压力。家长没有告诉他们怎么去缓解压力,这是不行的。日常生活中,家长就应该告诉自己的孩子怎么去缓解压力,教他们找一个舒缓压力的途径。

  现在的孩子抗压能力差,很关键一点是没有学会自我调整,缓解压力。这不单单是教育系统的事情,更多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在这一方面,家长的作用很关键。

  90后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就一直备受呵护、疼爱、关注,长此以往形成了习惯,孩子习惯成为他人的焦点,但在社会上,有那么多优秀的人,每一个孩子不可能都成为他人的关注点。这样孩子进入社会就会觉得失落,形成压力,受到挫折,从而采取偏激的方式解决问题。

  第二并不等于失败

   孩子的这种心理跟从小的家庭环境有关系,在家里什么都有,家长想方设法满足孩子,但孩子到了社会或大学里就可能得不到。名牌大学的学生,从小到大经常拿 第一,到大学也想第一。大学生都是天之骄子,很多人都很优秀,这时候没有拿第一是很正常的,但孩子反而不习惯了。这些孩子都没有经历过挫折教育,挫折教育 还是有必要的。

  现在家庭教育出现误区,父母从小要求孩子就要第一,让孩子变得喜欢争第一,凡事要第一,没有第一就哭就闹。小时候,在家里会让着孩子,但长大后在社会上,人家就不会让了。

  其实家庭教育不要一直强调第一,而是要告诉孩子做不了第一并不是失败,教孩子学会做第二,并教孩子怎么去应对失败。


上一篇:马云:一有想法,马上行动
下一篇:心理咨询师分析李阳:成长缺爱铸造暴力与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