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   > 正文

强化劳动教育,更好地立德树人

作者:  |  责任编辑:  |   发布时间:2018/11/08 17:46:51  |   访问量:

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劳动教育被忽视、被淡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重新被摆上重要地位。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尤其需要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在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下,一些高职学生好逸恶劳、拈轻怕重,毕业后频繁跳槽,表明其劳动意识、劳动态度以及劳动精神等方面都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急需补上劳动教育这一课。劳动教育是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劳动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培养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成才观,对高职院校育人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强化劳动教育,才能更好地立德树人。

立德重劳,崇尚大国工匠

立德要上接“天线”。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准确把握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政治信仰,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激发报国志向,矢志艰苦奋斗,扛起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一带一路”倡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制造2025”,都需要职业教育提供大力支撑,高职学生大有可为。

立德要下接“地气”。企业招聘员工,越来越看重应聘者是否具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工作态度。高职院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也要接“地气”,将劳动意识、工作作风、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等职业品行的养成,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符合高职学生实际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和有效载体,让学生在劳动教育和实践中掌握劳动技能、积累劳动经验、提升劳动能力,塑造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并真正懂得感恩,学会关爱和珍惜生活。

立德要唤醒“内心”。最积极、最深远的教育来自学生心灵深处的自觉认识。没有劳动创造,就没有今日中国的成就。高职院校要大力宣传大国工匠,培育劳动情怀,弘扬工匠精神,让高职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可劳动和劳动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技能和技能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从而勤奋学习,苦练技能,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技高一筹,努力成长为具有专业技能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教师引领,培育工匠精神

师德为范尊劳动。“师者,人之模范也。”在学生眼里,教师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以极大的影响。教师要师德为范、崇尚劳动,切不可鄙视体力劳动者甚至将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黄炎培就把尊重劳动作为职业教育所信奉的重要信条,把“劳工神圣”“敬业乐群”作为中华职业学校的校训。教师要充分体现自身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通过不怕脏、不怕累的具体行动感染带动学生。如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身先示范,带领学生在校园捡纸屑、清洁教室等,共同营造良好的卫生环境和热爱劳动的好习惯,赢得学生的尊重与效仿。

技能为要促劳动。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才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新时代要培养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重要保证。建立健全校企“旋转门”机制,能加快推进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聘请企业高技能人才、工程管理人员、能工巧匠到高职院校任教,可使学生切身感受企业的生产要求、质量管理,强化自身的劳动技能、质量意识。教师具有丰富娴熟的职业实践技能和操作示范能力,将生产一线获得的经历、经验及案例融入教学中,并注入劳动精神与最前沿的知识技能,能让“准职业人”学到从业岗位急需的经验、智慧和方法。

匠心为本善劳动。育精益求精工匠,做德技双馨教师。教学生做一件产品,不仅仅只是合格、实用,还要满怀匠心,力求做到最好、最精,就像艺术创作一样。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需要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挥洒汗水、奉献智慧。“工匠精神”所指向的职业能力和素质,既要有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要有卓越的富有创造性的技术与技能。教师应该多研究学生,看他的兴趣在哪里,适合培养成什么人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只有将对学生的一片爱心与高超的教育艺术相结合,才能大力提升学生的劳动情怀与技能,更好地立德树人。

协同发力,唱好劳动之歌

重塑劳动教育理念。正确的劳动观教育和较强的劳动技能培养,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只有把劳动教育纳入高职教育体系,重塑劳动教育理念,才能找准劳动和教育的结合点,引领劳动价值回归。加强劳动教育,应结合学校实际,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促进理论学习与应用实践的贯通,让学生在劳动中正确认知劳动的价值,培养高尚的劳动情感,学会科学的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切实提升劳动技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如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每学期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从事一周的劳动,主要工作是校园环境卫生的清扫和维护,让学生人人参与劳动,在劳动中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培养创造性劳动态度。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是劳动的智能性和复杂性不断增强,是智能高效的劳动,这基于对职业技能的娴熟运用,源自持续的创造力与创新力。为此,高职教育要让学生明白劳动不仅是为了谋生,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在学生身上培养创造性劳动态度,不仅追求职业技术技能,更要体现职业理想和信仰价值。高职院校要充分运用社会性教育资源,创造出更多富有时代气息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形式和新方法,确保学生在多种劳动过程中获得丰富的体验,提高综合竞争力。如跨专业、跨部门、跨校际乃至跨区域共建劳动教育基地,通过整合勤工助学岗位、创意文化节、实习基地、志愿服务、科技园等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真刀真枪”的劳动技能训练场所,提升他们的劳动能力和创新技能。

营造劳动光荣文化氛围。全社会要营造重视劳动的氛围,把劳动光荣作为当今时代的价值刻度,把尊重劳动的意义置于社会评价体系的重要位置,让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理念深入人心。要加大对能工巧匠的评选、宣传及奖励,用实际行动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在德国、日本,如果家庭里出一个能工巧匠,全家人都会倍感荣耀。要多举办高层次的技能大赛,让学生在刻苦训练、精心参赛中磨炼劳动的意志品质,同时可以接触到国内国际顶尖技术,开拓视野,从而引领他们崇尚荣誉、追求卓越。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对大国工匠事迹及其道德观、价值观、工作观等精神文化的宣传与展现,营造走近工匠、了解工匠、尊重工匠、学习工匠、成为工匠的浓郁文化氛围,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熏陶效果。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