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   > 正文

提升质量,制度与文化变革要同步

作者:  |  责任编辑:  |   发布时间:2018/08/15 12:44:35  |   访问量:

科学的质量保证体系、智能化的信息管理系统、现代化的质量文化,是保证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三大支柱”。然而,综观当前的诊改,忽视质量文化建设的现象普遍而严重。因为缺乏质量文化的滋养,质量保证体系难以有效运行,信息系统无法有效发挥作用。正如专家所说:“再有用的质量改进工具与方法,如果不能与文化变革同步并持续进行,其结果注定是要失败的。”

以精神文化引领行为制度文化

质量文化是高等职业院校在适应外部环境、处理内部事务过程中形成的对于质量价值的集体共识,包括文化心理要素和管理技术要素两部分。文化心理要素指向人,强调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管理技术要素指向术,强调把握规律,建立先进的质量管理技术。文化和制度是保证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缺一不可的关键因素。

质量文化还可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质量文化是高职院校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涉及质量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思维方式、规章制度等“软件”的总和,包括内隐的精神文化,和外显的物质、行为、制度文化。狭义的质量文化就是单指精神文化,是渗透在师生心灵深处的质量意识形态,包括质量价值观、道德观、发展观,普遍认同的质量理念、方针、目标等。

诊改语境中的质量文化应当定位为狭义质量文化,即质量精神文化。通过文化建设,确立学校上下统一的质量观念、共同的质量愿景、科学的质量思维、自觉的质量习惯,从而激发师生对质量保证的价值认同、主体意识和热切情感,形成执行制度讲自律、反思问题讲自主、改进问题讲自愿的氛围,同时引领质量物质、行为和制度文化的发展。

培育质量文化解开教师心结

诊改的质量保证机理是:依据事业发展目标设计质量标准,以标准执行诊断、发现问题,以问题改进保证质量。因此,诊改的实效性体现在目标制定、标准设计、问题发现、问题改进的质量上。显然,人们无法为这些精神性工作确立质量标准,质量依赖的是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质量意识、精神、思维以及相互的信任关系。不仅如此,对于具有明确标准的工作,如果缺乏文化支撑,大部分师生只会机械地执行标准,因为在他们看来,避免问责比追求质量更为现实和重要,而软性的文化却能激发人们追随质量,乐此不疲地研究、执行和超越标准,使得标准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诊改的终极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是其主导力量。调查发现,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对外加的质量保证持否定态度。在他们看来,质量保证过度强调控制与戒律,目标是为了管理与控制,而非学术进步,一方面认为教师对质量负有责任或至关重要,一方面却又经常用缺乏信任的管理排斥和挫伤教师。解开教师的心结,除了增强制度的科学性外,就是培育质量文化,通过质量文化建设增强教师对诊改技术的认同,激发教师投身诊改的热情,否则,诊改将沦为“猫抓老鼠”的游戏。

学生的发展是检验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大众化后期的高等教育招生改革,使得高职院校的生源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对口单招、高考、注册入学等不同途径入学的学生,其理想志向、学习态度、知识基础、技能水平和行为习惯都存在显著差异。毋庸讳言,统一的目标、标准和规范,无法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充分和生动发展,唯有教师的良心、爱心和责任心,学生的信心、恒心和上进心(六心)才能保障因材施教,使大部分学生达到毕业要求,成为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六心”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质量保证的基本要义,“六心”的养成,需要科学的制度引导和激励,更离不开高尚的文化滋润和涵养。

将质量文化内化于师生之心

质量文化的内容十分广泛,价值观是其最为核心的要素,决定学校能否在质量保证过程中建立认同、点燃激情、鼓励创新和赢得声誉。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发动全体师生凝练学校的质量方针和质量口号,借以引导师生准确认识质量的本质与意义、质量主体的责任与义务、质量保证的目标与任务、质量生成的方法与技术。在此基础上,通过环境宣传、新媒体传播、会议宣传、专题讨论、名师说法等形式,将质量文化内化于师生之心,固化成师生之性,使之成为师生员工开展工作的指南、检视工作的准绳。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质量保证的路线方针确定以后,干部就成为决定性因素,诊改的制度诉求能否转化为师生的行动准则,与各级组织领导者的领导力正相关,领导者如果以民主方式管理组织,又擅长工作过程控制,那么组织成员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高涨,相互之间的关系就会和谐,人们参与质量活动的积极性、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就会增强。因此,要强化质量决策、执行和监督组织领导者的领导力建设,重视领导者人文涵养、民主作风、人格威信和管理技术培养,不断增强领导和管理艺术。

在不完善的质量治理结构中,治理体系依然可以运行,但如果人际关系遭到破坏,治理体系将有可能因为缺乏共识、包容、沟通和聆听而走向失败。显然,如果质量决策者、管理者和生产者之间关系冷淡,那么诊改将难以为继,决策者的设计可能为管理者曲解,管理者发现的问题可能被生产者否定,教师的用心良苦可能遭遇学生的嗤之以鼻。要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师生贵和、仁爱、诚信、宽厚和礼让的品质;强化心理保健,营造公平正义的工作环境,避免过度竞争;构建沟通平台,倡导领导与群众、教师与学生、管理人员与被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与被服务人员之间真诚的沟通。

制度和文化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互为表里。一方面,制度是一定文化的实体化和具体化,质量制度是质量文化的结构化和程序化;另一方面,文化依附于制度才能薪火相传,质量文化传播最为有效的载体是质量制度。制度是对象、理念和规则的综合体,隐性的理念就是文化,因此当设计质量保证制度时,首先要厘清其应当承载的质量文化,要把学校期待形成的质量文化,渗透和融化在制度的字里行间,使得制度彰显现代质量管理思想和技术,同时依托制度的执行,使得学校质量建设的核心价值思想潜移默化地滋养师生的心灵,成为他们开展质量实践的指导思想。

总之,伴随着诊断技术的具体化、精细化,质量文化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否则,技术这把“双刃剑”将不可避免地伤害质量保证体系,质量保证的实效将大打折扣。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