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心理健康  >  正文

城市“寄养儿童”潜藏成长隐忧

阅读次数:次  来源:

城市“寄养儿童”潜藏成长隐忧
2011-3-3 14:32:26 来源: 点击量:704【字体: 】【打印】【关闭
在城市,被父母交由亲戚、朋友、保姆乃至老师代养的“寄养儿童”,正成为精神上的“留守儿童”。“寄养儿童”的教养问题引起人们关注。

  生而不养

  与父母家只有十分钟车程的杨丹(化名)与丈夫在媒体工作,工作繁忙,就将孩子托付给父母照顾。
 
偶尔周未不加班,杨丹才会把女儿接回自己家过两天。在女儿至今6岁的生命过程中,母女俩在一起的时间屈指可数。

  因为工作忙或其他原因把子女交由他人“养”的城市儿童不在少数。这种“寄养”儿童随着“70后”、“80后”独生子女父母越来越多而增加。

  城市“寄养儿童”有的表面和父母住在一起,实际上没有交流时间;有的单独与寄养人住在一起,一星期或更长的时间见一次父母。

  刘女士是南京一所高校老师,生下孩子6个月后,重返工作岗位的她把儿子送到百公里之外的乡下,交给亲戚照顾。如今小孩快3岁了,期间,刘女士只有法定节假日才有时间去看孩子。

  记者采访了解到,城市“寄养”现象还催生了一种新的挣钱方式--留宿孩子。在很多城市,一些老师在工作余,收留几个“寄养”孩子,每月收费约二千元,提供吃住,并照顾他们的学习。眼下,这一市场供不应求,很多有钱但没闲的家长四处寻求寄养孩子的老师。

  成长烦恼

  与农村留守儿童长年与父母分离,学习生活环境艰苦不同,这些城市“寄养儿童”一般不会与父母分离时间过长,而且有较为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但他们同样遭遇成长烦恼。

  模样清秀的7岁女孩小宜(化名)有着外人无法理解的古怪性情。出生于富足家庭的她在学校独来独往,成绩落后。在家里,她同样表现出孤僻的性格,一方面非常在意父母对她的态度,另一方面以常和父母吵架,冲突不断,而且一不高兴就“玩失踪”,心情好了才回家。

   小宜的父母崇尚成功,事业为重。很早就因为表现出色而成为单位骨干。由于忙于事业,孩子出生不久就交给保姆照料。由于长期与保姆生活,小宜与最初的保姆 奶奶产生比父母更浓厚的感情,但她4岁时,因为父母和保姆间产生矛盾,保姆被辞退,失去情感依赖的小宜产生强烈不适,排斥所有新换的保姆,并由此产生了对 外界的不信任感和情感失落,不愿和家人交流。然而,父母并未在意,仍旧不分昼夜地忙事业。小宜上学后,为了保证有人辅导功课,他们高价把孩子寄养到一位老 师家。

  了解小宜成长历程的班主任告诉记者,小宜之所以成为古怪儿童,与她长期缺乏父母关爱有关。“可以想象孩子长期生活在孤独的环境里,缺少与父母交流,生活轨道任由父母改变和设计,这种从小产生的心理阴影很可能会导致一辈子的性格缺陷。”

  南京刘女士把儿子寄养在乡下。“长时间不在一起,对小孩来说母爱是有缺失的,对我来说,也缺失看着宝宝长大的时间,陪他一起成长的幸福。”事实上,启蒙教育不足、长辈娇惯可能带来的性格娇纵、以自我为中心、眼界不够开阔等,是她深深担心的。

   城市“寄养儿童”暴露的严重问题常常出现在报端。一个曾引发社会关注的例子是,一名出生在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男孩,从小因父母忙于事业被寄养在姑姑家, 忍受着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关爱的痛苦。回到父母身边后,他一直难以摆脱心理阴影,拒绝与父母沟通。终于在上大学时突然退学,离家出走,杳无音讯。他的父 母在迟暮之年失去儿子才后悔当初的错误举动。

  关爱亲子

  安徽省知名社会学家王开玉说:“把养育的责任推出去,这种教养方式可能短期内看不到损害,但任何不良的成长过程都会成为影响孩子今后生命质量的一个病灶,同时给整个家庭带来数倍于养育的麻烦。”王开玉说。

   儿童教育专家尹建莉认为,中国现代城市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要认真对待和孩子相处,想办 法把孩子留在身边,不要让孩子置身于精致的房间,成为精神上的"留守儿童"。这位教育专家还建议年轻父母,因客观原因必须要和孩子分离的话,要想办法让孩 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减少孩子失落感,比如提前让孩子和委托人建立感情,分别的日子经常给孩子打电话沟通,常去看孩子,等等。

上一篇:"别人家的孩子"走红 家长或应学心理学
下一篇:3月11日晚,JX2202教室座无虚席不时传出阵阵掌声,心理咨询中心倪凤琨老师受自动化系女工部邀请为该系学生义务作了一场“透视恋爱、把握自我”的心理讲座。